温尼伯站

 找回密码
 注册用户
搜索
热搜: 接送 租房
查看: 126|回复: 0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资讯] 社评:有效保护人民的中国永远不会孤立

[复制链接]

14万

主题

14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有bug,有问题请私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04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5 08:1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冠疫情的严重反弹正在持续削弱美欧经济的复苏。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10月份同比上涨6.2%,增幅创下3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星期天表示,控制疫情是降低通胀的关键因素,若疫情得到控制,原油等商品价格的飙升趋势将在明年下半年减弱。

然而美国的疫情能控制住吗?美国防疫的唯一手段是接种疫苗,这个国家正在加大开放的过程中。欧洲比美国的开放速度更快一些,然而欧洲如今再次成为了新冠疫情的震中,一些国家开始考虑是否重新实施封控措施,而且公众越来越多对仅靠疫苗就能阻止住疫情传播产生了怀疑。



目前的情况显示,包括世卫组织推荐的各款疫苗在内的所有广泛接种的疫苗保护率都有所下降,而且病毒还有进一步变异的可能性。这场针对新冠病毒的全人类战争还远未看到尽头,它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对人类各种活动方式的塑造都将持续。

在前方仍有巨大不确定性的时候,近来西方舆论针对中国动态清零路线的冷嘲热讽不断增多,一些上纲上线的指责甚至宣称,这一路线不仅在物理上导致了中国的“自我孤立”,而且成为中国放弃改革开放、重回系统性自我封闭的机会杠杆。这种论调很看不惯中国成功控制疫情带来的自信,认为中国将加剧对西方一切的怀疑。

我们认为,这是西方中心主义导致的认知陷阱。那些西方人在将美欧的抗疫路线看成标准,已经不再追究由此造成的大量死亡的人道主义责任问题了,反而要追究中国趋近零死亡的抗疫路线与西方不同的“离经叛道”了。这何其荒诞。

中国坚持动态清零是对科学防疫的坚守,尤其是它对应了中国人口庞大、密集度高、城乡差别大、医疗资源不够充裕等等国情。无论有多少国家在西方裹挟之下现在就转为“开放”,这种与病毒共存的路线都不能被奉为“主流”。它在今天推广开来,更多是无奈和放弃。

以今天人类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文明赋予我们的组织能力,让适者生存成为这场抗疫的一面突出旗帜,默许自然淘汰,鼓励硬闯过去,是挺耻辱的一件事。推动“硬闯”这一意识形态的最大力量是资本,是金钱在大多数社会里无所不在的威力。

中国动态清零政策的动力是科学,也是人道主义,它对中国人民形成了一层有效的防护网,但这不会削弱中国社会对外开放的政治热情和理性。关起门来搞建设,与西方彻底分道扬镳,在中国几乎没有人鼓吹这样的主张。倒是美国一些政治精英公然推动与中国“脱钩”,但即使认为处于强势的他们也正在发现这种“脱钩”很可能难以为继。

中国寻求的是安全与开放的统一,无论抗疫还是政治上都是这样。中国的进出口疫情暴发以来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国家的这扇大门显然越开越大。人员往来受到了影响,事实上西方国家之间的人员流动复苏也是缓慢的。他们在这方面比中国走得快,我们欢迎他们在前面蹚路,中国会观察他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同时根据科学进步所能提供的新条件,决定我们是否会制定新的人员入境政策。

科学问题,人命关天,中国将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实事求是开展探索。重要的是,中国不仅有效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且迄今一直走在经济复苏的最前列。美欧有权利做出他们的选择,但是他们拿不出任何可以说服我们仿效他们做法的证据。这种时候他们一些人笑话中国“孤立”,对不起,他们把“孤立”的坐标搞错了。
【郑重声明】温尼伯站坛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本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温尼伯站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5, 2024-5-14 18:30 , Processed in 0.075356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温尼伯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by Winnipeg Chinese Media.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